2023年6月1日,浦东美术馆很荣幸地为观众带来备受期待的重磅展览“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The Shape of Time: Art and Ancestors of Oceania fro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作为浦东美术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的初次联手,“时间的轮廓”展出逾110件/组近4个世纪内的珍贵艺术作品,均为享誉全球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的瑰宝。展期至8月20日,只有十分珍贵的约两个半月。而这也是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首次登陆中国上海的历史性时刻。本次展览由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浦东美术馆合作举办。
“这个令人惊叹的展览展示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广受赞誉的大洋洲艺术收藏中的杰出珍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arina Kellen French馆长马克斯·霍莱因(Max Hollein)说道:“通过一系列来自大洋洲海域各岛屿文化的珍贵而充满活力的巨型雕塑、仪式面具和特色服饰等,本次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洋洲艺术策展人玛雅·努库策划的展览创造了一个将原住民视角与突破性的前沿学术研究相互结合的良机。我们很荣幸能在浦东美术馆呈现这个特别的巡展计划,相信它将会为更多人带来全新而深刻的灵感。”
以艺术连接过去与未来
在大洋洲,艺术代表了一种连接的力量,它创造了各类关系,充当着通往祖先界域的桥梁,并赋予了大洋洲的生活以轮廓和形式。现实中的海洋和其精神意义上的航道,都与时间的概念密切相关。海浪载着大洋洲的祖先与他们的后裔在星罗棋布的岛屿间迁徙,跨越时空的隔阂在彼此间形成纽带。大洋洲的艺术家从岛屿与海洋采集多样化的原材料,以木材、树皮、纤维、贝壳和骨头等物质为媒介讲述着有关起源、祖先力量、仪式知识与表演的多元故事。这些令人惊叹的艺术品通过舞蹈、穿戴、表演和陈列等方式得以呈现。该地区的岛民借助艺术作品与祖先相连接,同时重构了时间,让“现在”、“过去”和“未来”以一种极具动态的方式彼此交融。
“时间的轮廓”将浦东美术馆的三层空间分成远航(Voyaging),祖先(Ancestors)和时间(Time)三大主单元,而这三大主单元又被分为七个小单元。以岛屿群落为单位贯穿,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艺术品探索了各岛屿之间的长期联系,表现了太平洋原住民与祖先、时间和环境之间的独特关系。
第一单元聚焦于字面与精神双重意义上的“航行”,并引入了艺术品作为“船只”的观念。独木舟和船只曾经载着南岛语族的祖先来到此地,也载着他们不断穿越空间与时间,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在这整个地区,远航的记忆在口述传统中显现,而其中独木舟本身便是一种强烈的隐喻,将氏族部落与世代岛民联结。
第二单元展示了一系列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沿海岛屿重要且伟大的作品。该篇章中许多复杂的仪式艺术品是为了在部落中心的仪式屋中展示而设计的。这些作品强调了将在世的部族与原始祖先联系起来的力量。而仪式屋本身被视为创始祖先的化身,先祖之力令其散发着“炽热”的精神能量。
展览的第三单元,也是最后一部分,则展示了艺术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它们延续至今而生机盎然。在展览极具张力的尾声中,充满视觉能量的艺术作品探索了大洋洲各部族如何利用艺术来操控时间,并确保它延展至当下,从而使自祖先时代起传承下来的智慧、影响和知识在当今的生活中得到体现。
展览的亮点包括:将一棵树的完整树干挖空后雕刻而成的高耸槽鼓、来自托雷斯海峡岛屿的令人目眩神迷的龟壳面具、来自所罗门群岛的仪式盾牌、镶嵌着虹彩贝壳弧形装饰线的精美独木舟船首雕塑......这些惊艳的艺术品贯穿大洋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构建起这一广阔地区鲜活而多元的文化万花筒。
本次展览的标题回应了艺术史学家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于1962年通过耶鲁大学出版的《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一书。他提出的“复数的现在”(plural present)概念赋予时间独特的形态,在今天也十分有意义。展览“时间的轮廓”以相似的视角,通过大洋洲艺术更加深入的探讨了“时间”的物质特性:太平洋岛民如何看待时间?事物的形式特质——不论是编织、模塑、抛光还是涂绘——如何将过去带入现在?以及,“物”究竟在哪个节点开始,又在何处结束?本次展览呈现了思想的多样性与开放包容,旨在创作一个反思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并更好地理解我们与其他民族,以及他们的艺术、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结。
来自海洋的叙事
在全球的七大洲中,相较于其他六大洲及其广阔的陆地,大洋洲的地理与文化是一种全然不同的面貌与叙事。这里是地球上“最小”的一个大洲——陆地面积仅有约8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且大部分由分布在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组成。同时,浩瀚无垠的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最深的海洋,几乎占据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其地理范围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一直延伸到北、中、东太平洋的群岛。
正是海洋定义了大洋洲地区人民过去以及未来的身份。约3500至5000年前,航海者驾船穿越东南亚各岛屿海峡,架起了一条通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海岸线的通途,并继续向东定居于沿海群岛。他们所处世界的典型特征是流动的、永不静止的海洋景观——大量营养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群星闪烁的夜晚。而对于该地区的岛民们而言,海洋是一条深度互联的高速路——连接而非分隔不同部族,并将它们编织进一张充满生命力的交换与相遇之网。古老海洋航道的轨迹跨越时空,岛屿是其中的铺路石。正如在展览结尾处的诗句,来自大洋洲的人类学家埃佩利·霍欧法(Epeli Hau’ofa)写道:“海洋广阔无垠,它扩张着……从海水深处及更深的火域冉起。海洋即我们,我们是近海,更是远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收藏首次“远航”
作为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870年,有着百科全书般庞大的永久馆藏,涵盖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度超越5,000年的艺术珍品。其中大洋洲艺术收藏可追溯回20世纪中期,并与美国声名显赫的富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有着深厚的缘分。洛克菲勒第三代家族成员、美国著名政治家纳尔逊·A·洛克菲勒(Nelson A. Rockefeller)一生倾心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的传统艺术。1969年,纳尔逊将超过3,000件来自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品赠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象征着该馆大洋洲艺术收藏的正式建立。于此同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始在其捐赠的基础上对该系列收藏进行补充,纳入了纺织物等更多不同媒介的藏品。198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迈克尔·C·洛克菲勒翼楼(The Michael C. Rockefeller Wing)落地建成,以纪念纳尔逊之子;坐落于翼楼中的大洋洲艺术展厅也在同期正式对公众开放。随后,该系列收藏的规模被不断扩大,其藏品结构也逐渐变得更加完整。如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收藏包含了超过2,800件珍贵藏品,其幅度囊括了太平洋各地区岛屿的艺术与文化,以极具地域象征性的藏品充分反映着当地艺术表达与创新的丰富历史。
自从被纳入永久馆藏之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收藏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纽约。如今,恰逢迈克尔·C·洛克菲勒翼楼修葺和重构之际,这些来自大洋洲的艺术藏品在近半个世纪之后首次得以前往海外展出。浦东美术馆则很荣幸地成为这场历史性航行的第一个全新目的地。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arina Kellen French馆长马克斯·霍莱因也将亲临现场,见证这些珍贵的馆藏踏上全新的旅程。
展览“时间的轮廓”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Evelyn A. J. Hall and John A. Friede大洋洲艺术策展人玛雅·努库博士(Dr. Maia Nuku)策划,该展览创造了一个将原住民视角与突破性前沿学术研究相互结合的良机。而正如她本人所言:“我们希望您享受这个千载难逢的展览,并希望它能启发您去思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我们每个人与土地和海洋的重要关联,在当下,这些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去维护。”浦东美术馆作为国际展览项目“时间的轮廓”的第一站,将在21世纪为大洋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展览海报
关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870年,一直以来致力于向公众呈现艺术作品,并为公众提供艺术教育。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永久馆藏涵盖了从史前时代至今的5000年间,遍及全球各地的世界文明。除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绘画、摄影、织物和雕塑外,该博物馆还收藏了百科全书般的乐器、服装和配饰,以及古董武器和盔甲。同时,博物馆展厅中陈列了诸多著名的建筑立面和内饰,风格从1世纪的罗马贯穿至现当代美国设计。每一天,馆内的各类展览与活动,使艺术在展厅空间内焕发生机。在这里,艺术通过激发创造力来拓展知识并启迪新思想,将跨越时代与文化的人们相互联结。